以后流入渭南各地,主要是“二华”(华阴、华县),且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及其作品“十大本”,至光绪年间,演唱的班社已有二三十家,颇成气候,随后,艺人们走南闯北相互交流,相继形成了洋县万家宫艺人雍朝杰、雍可敬的陕南碗碗腔,绥德义合镇陕北碗碗脸,流行于凤翔、千阳一带的西府碗碗腔。又有艺人流落山西孝义、曲沃、太原等地,遂又形成山西碗碗腔。
1956年大荔县沙苑业余剧团将碗碗腔《献连环》搬上舞台试演。1958年,朝邑县剧团又将皮影传统剧目《二度梅》搬上舞台,何东梅、王珍、刘云等主演,随后剧团赴京演出受到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从此,碗碗腔成为一种舞台戏新剧种,并于皮影戏共生共存,在大荔、渭南一带流传至今。1960年起,碗碗腔艺人相继整理、改编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,并在唱腔、表演艺术、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。演出团体先后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眉碗剧团,大荔碗碗腔剧团以及榆林、兴平、洋县等地的碗碗腔团,一时盛况空前,呈现出勃勃的生机。七十年代,碗碗腔的发展演出陷入低谷,但文革刚一结束,大荔县政府立即拟订了碗碗腔的长远发展规划,为保存、继承这一稀有剧种,开办了“大荔县碗碗腔训练班”,招收了50名学员,在朝邑镇脱产培训5年,使之后继有人。学员们排演了《重台》《红桃山》、《借水赠钗》、《打神告庙》等剧,参演陕西省首届艺术节并获得多项大奖。陕西电视台曾予以播放,专题介绍。1986年,这一批学生毕业后全部调入大荔县剧团工作,并排演了《沙苑恩仇》、《巾帼魂》等优秀剧目,且在多地巡回演出。碗碗腔的发展就此摆脱了缺乏传人,危临濒绝的局面,彻底获得了新生。
至2011年,大荔县剧团排演了大型碗碗腔现代戏《芙蓉出水》,参加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并获得11项大奖。随后,剧团又多次参加陕西省文化厅组织的非遗展演,还在上海世博会上得以专题介绍。2016年,大荔县剧团又在北京梅兰芳剧院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非遗展演,演出了传统剧目《借水赠钗》和《打庙》等剧,获得好评。十年磨一剑,经过30多年的辛勤耕耘,大荔县剧团得到了新生,碗碗腔这一古老剧种也获得了积极的发展。目前,大荔县剧团出演碗碗腔的演员已有30多人,剧团的服装道具也可以保证演出20多出传统戏和现代的大戏。
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,使碗碗腔这一古老剧种得到发展,大荔县人民政府正在积极申请碗碗腔的非遗保护计划,争取很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为此还分别制订了五年和十年保护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。拟成立碗碗腔专业剧团,创作了5部大戏,建立艺术培训班,招商引资,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剧种发展,支持民间班社开展演出活动,培育县内碗碗腔剧种演出市场。